找范文网 >地图 >综合分类 >

国学素材摘抄

时间:2025-02-07 作者:找范文网

国学素材摘抄。

国学素材摘抄 篇1

尊敬的领导、老师、同学们:

传承中华文粹大家好!我叫曹雨茜,是北社中心校五年级的学生。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《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粹》。今天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,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认识,因为上级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全民读书、全民学习、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,提供了多读书、读好书,养成良好阅读习惯,拓宽中小学生的阅读视野,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大好机会—国学经典读书活动。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旨在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,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”。这样的读书活动让我们有幸走进国学经典,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——《三字经》、《弟子规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增广贤文》等有机会更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命,从而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提升生命品质,特别是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少时读千年经典,长大做国家栋梁!中华民族历史悠久,文化经典更是灿如星河,这些优秀的`文化经典,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,睿语哲思,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精粹,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,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中华文化经典是深入人心,影响深远,永不贬值,千年不朽,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,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、文化精华。此刻,我们诵读这些篇章,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,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,了解历史与文化走向,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,传承文明,接续未来,以便我们走向更加丰盈有涯的人生。因此我们要读书就一定要读最好的书,最好的书是什么呢?就是经典!比如说,先秦诸子中,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,构建和谐;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,平治天下;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,救助苦难;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,直面人生;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;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;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——在孔、孟、墨、韩那里,我们能读到人生态度,在老子、庄子、荀子那里能读到人生智慧。归根结底,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?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,读人,读人生,读智慧,读社会。多读经典会涵养你的气质,谈吐举止高雅文明,多读经典可以打造你的精神底色,丰富你的人生内涵。国家兴亡,你我有责,振兴中华,任重道远。期望我们通过诵读经典帮助自己明确人生的志向。人生不可没有志向,犹如天地不可没有阳光。期望我们立大志,做大事,成大业!从而更好地报效祖国,创造更加幸福的人生。同学们,让我们从国学经典中吸取营养,不断加强自身修养,为将来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。习劳知感恩,实践出真知,期望大家勤学苦练,为成为一个“知行合一、内圣外王”的社会精英、国家栋梁而持续努力、发奋读书!悠悠中华,浩浩文化,灿烂文明,光照华夏千秋千古华章,字字珠玑,篇篇锦绣,滋养北小学子我的演讲完毕,谢谢大家!

国学素材摘抄 篇2

尊敬的老师们,亲爱的同学们:

大家早上好!

今天是5月18日,风和日丽,校园与往日一样书声朗朗,看得出来,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学习。可是大家知道后天是什么日子吗?后天是“中国学生营养日”,同学们,让我们暂且放下手头上的书本,我们一起来关爱一下自己的身体。

下午5点左右,随着下课铃声响起,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校门,争先恐后地来到学校附近的各种小吃摊,小吃店前就餐。冷清的街道顿时热闹起来。炸肉串、炸薯条、炸鸡块、煎蛋卷等小吃摊霎时围满了身着校服的中学生身影。这些小吃摊的工作人员很少有人戴手套,他们边收钱,边操作,忙得不亦乐乎,同学们不管这些摊点的桌子和椅子是否肮脏?是否油腻?吃得津津有味。全然不顾店里是否有卫生许可证,从业人员是否有健康证明……。这样的场景,我们天天可以看到。

今天!随着生活水平的`提高,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子女许多人养成挑食、厌食、偏食的不良习惯。再加上学习紧张、精神压力大,许多同学的饮食没有规律,“早餐马虎,中餐凑合,晚餐拼速度”。许多同学营养不良。甚至患上贫血和各种肠胃疾病。

中学生阶段是我们培养良好品德、增长知识、成长身体的重要时期。今天是“中学生营养日”希望我们全体同学借此机会,宣传普及营养科学与食品卫生知识,关爱自己,倡导合理营养、平衡膳食,注意饮食卫生,预防营养不良,确保身体健康。

最后,我编个口诀和同学们共勉:

管好嘴,不贪食;

多喝开水,少吃零食;

经常锻炼,关爱身体,

重视三餐,平衡饮食。

国学素材摘抄 篇3

各位领导、家长、老师,同学们:

大家好。

首先我代表xx小学对各位领导、家长能够在百忙中来参观、指导我校国学教育工作,表示衷心感谢。

现在,家长和老师们都有共同认识,现在孩子缺乏文明礼貌,不尊老爱幼;缺乏合作意识,唯我独尊;缺乏吃苦耐劳精神,抑制力不强;缺乏刻苦学习精神,厌学得多,学习目标不明确。为啥?这也是我们共同疑问。关键是以前我们只重视了学生学习成绩,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育。多年来,学校经过多方面探究,寻找了一条教育孩子成才必先成人捷径,那就是加强国学经典教育。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,博大精深,通过对国学经典文化学习,不但能够增长知识,更重要是能够砥砺品行,健全人格,涵养性情,提高修养,使孩子们学会做人。

以前学校系统编印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,让学生诵读,从这学期开始,学校统一订购了教材,把国学课列入课表,选出专职教师任课,成立了教研组,还确定了研究课题,使国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。

在上学期,学校组织了第一届“国学经典诵读”展示活动,效果非常好,得到了领导和家长大力支持和好评,学生积极性也非常高,掀起了人人诵经典热潮。今天结合中心校十二月份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月活动,学校组织第二届“国学经典诵读”展示活动,进一步推进国学教育开展。以后形成制度,每年将组织一次大型展示活动。学校也准备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亮点,操场建好后准备在校园内立孔子塑像,建孔子书院,楼道文化建设也以国学教育内容为主题,让学生时刻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熏陶,力争把我们xx小学打造成国学教育示范校。

最后,祝这次展示活动圆满成功,也希望各位领导、家长参观后多提指导意见。

谢谢!

国学素材摘抄 篇4

尊敬的各位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
大家好!今天我在这里代表同学们谈学习国学的体会,感到十分高兴。

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,文明的风尚源远流长。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,从古到今,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。在我校开展的国学诵读活动中,我们与经典为伴,与圣人同行,在国学精神的引领下,我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章。

牵手经典,我们拥有了丰富知识。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循循善诱的孔子如在眼前;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”,孟子的话犹在耳旁;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”,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;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,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。诵读中,我们认识了李白的浪漫豪放,认识了杜甫的忧国忧民,认识了苏轼的豁达乐观。

亲近经典,我们养成了良好习惯。《三字经》中的“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。”《弟子规》中的`“读书法,有三到,心眼口,信皆要”在告诉我们要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。《三字经》中的“为人子,方少时,亲师友,习礼仪。”《弟子规》中的“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”教育我们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、注重礼仪。

享受经典,我们形成了优秀品质。经典中有陶渊明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”的勤奋,有杜甫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执着,有文天祥“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”的坚韧。掬取一汪国学的清泉,便能做到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”,便会实现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鸿鹄壮志!

蜂采百花,故能酿成蜜;海纳百川,故能成其大;读百家书,故能成其才。在我们正需要“读书长知识,读书增智慧,读书促养成,读书塑人格”的黄金时期,就让我们以一种轻松愉悦、从容洒脱、严肃庄重的心态,亲近经典、诵读经典、享受经典吧!

国学素材摘抄 篇5

A: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,用文字记录下来,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。国学经典底蕴丰厚,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,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B:是的,作为儒家所谓的“五常”,“ 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,孔子提出“仁、义、礼”,孟子扩展为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,董仲舒完善为“ 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。汉代以后,“五常”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,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。

A:嗯嗯,没错,提起“五常”,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。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,让我们知道什么是“仁”;关云长“义薄云天”,让我们知晓什么是“义”;花木兰替父从军,让我们知道什么是“礼”;文与可“胸有成竹”,让我们懂得什么是“智”;“千金难买季布一诺”,让我们理解什么是“信”。

B:那么今天,我们将带着大家重新认识“五常”,体会其新的时代内涵。

“仁”: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,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。《礼记?中庸》:“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。”“仁”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,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。

孔子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、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。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

德规范聚集在一体,形成了以“仁”为中心的.伦理道德结构,他提出要为“仁”的实现而牺牲生命,即“杀身成仁”的观点,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
儒家讲的“仁”,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。《礼记》说,“上下相亲谓之仁。”有时候,用“仁”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。古代特别推崇仁政,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。

从孔子倡导“仁”学以来,“仁”成为中华民族的“共同的品德”。孔子把

“仁”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,把“爱人”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,把“天下归仁”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。讲“仁”,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,讲人对人的爱,由对父母的爱、兄弟姐妹之间的爱,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。仁,不仅是最基本的、最高的道德标准,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。讲“仁爱”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。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“仁人”,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“不仁”。

“仁爱”思想,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。以“仁”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,经过现代改造,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。正如《礼记》中的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”一个家庭仁义,国家就会仁义;一个家庭谦让,国家就会谦让。

根据《说文解字》,义的繁体字是会意字,下面的“我”就是离不开我,用我身

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,在他人需要时,及时出手相助;而下面的 “羊”表祭牲,就是祭祀用的祭品,有自我牺牲的意思。所以“义”的本意是: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zfw24.com/z/6455.html